-
2025-09
15
作为结构高度精密的重要消化器官,胃的胃底和胃窦沿器官前-后轴呈现明确的空间分布,并分别承担独特的分泌与消化功能。这一非对称组织图式早在人类胚胎发育的第五周(受孕后第五周)即开始形成,为胃的形态建成和功能分化奠定基础。然而,过去二十年来,胃器官前后非对称组织图式建立的发育机制始终存在一个悖论:经典发育生物学认为沿胚胎前-后轴梯度递增的WNT信号是决定各器官前后组织图式形成的关键信号,但胃的非对称发育却...
-
2025-09
15
近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张一慧课题组提出一种拉伸屈曲驱动的三维网状材料组装方法,为三维网状材料与高性能电子器件的集成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生物组织如血管、皮肤等,常由波浪状胶原纤维交织而成。受此启发研发的人工网状材料具有仿生力学性能(如高可拉伸性、非线性力学特性等),因而在组织支架、柔性电子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相比二维网状材料,三维网状材料力学设计自由度更高、各....
-
2025-09
04
核酸药物是现代医学的革命性进展,在疫苗、再生医学、遗传病与罕见病治疗等领域具有重大潜力。然而,现有递送载体大多受限于肝脏的系统清除作用,导致药物及其纳米载体主要蓄积于肝脏,极大限制了其在肺、脾、骨髓等诸多肝外器官的拓展应用。因此,肝外器官药物递送载体的通用构建原理和靶向设计理论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图1.多肽编码引导的器官靶向核酸药物递送(“POST/多肽分子邮编”)策略针对这一挑战,清华大学航天航...
-
2025-08
14
近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徐志平课题组提出物理传递学习理论框架,以解决在预测合金强度时精度与效率难以兼顾的难题。该框架仅需基于少量化学精度理论计算数据,即可实现金属合金强度的高精度筛选。在理论预测引导下,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合作,通过高通量离子束沉积技术,首次制备出传统方法难以获得的高强度亚稳态二元合金,为合金材料开发开辟了新路径。在物质科学领域,高强度合金的预测与制备是长期面临挑战的重....
-
2025-08
12
心血管系统的生物力学指标,包括血管刚度、血压及血管壁内的应力等,密切关联着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尽管已有研究分别提出了动脉刚度、血压或壁应力的在体无创测量方法,但现有技术仍面临直接测量多个力学指标的难题和生物力学指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一致性两个问题。实现多力学指标的同步、同位置表征不仅有助于深入揭示血管功能状态,也构成当前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为解决上述挑战,清华大学....
-
2025-05
20
弹性结构中的突跳失稳(snap-through buckling)是一类典型的非线性失稳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工程系统中。例如,捕蝇草叶片通过突跳闭合捕捉猎物,雨伞在强风中突然翻转,均体现了系统在双稳态结构间的快速切换特征。这种高效的形状切换与能量转换机制,使突跳失稳在微机电开关、跳跃机器人、可编程材料与能量收集装置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力学模型中,欧拉屈曲为双稳态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经典范式。细长的弹性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