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基石”航院文化广场介绍

前言

烽火连天抗日救亡的1938年,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系诞生,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空专业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成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红色工程师”。

新世纪的2004年,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成立,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交融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拔尖创新高质量科技人才。

空天基石,诠释了航天航空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主基调,以力学、热科学为基石,为航天强国、航空强国建设培养高端人才,立德树人为基,顶天立地为要。

现如今,航天航空学院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载人航天、中国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设计、旋爆发动机、新型卫星研制等,为推动我国航天航空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文化广场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了一个能够深入了解航空航天科技成果的空间,展示内容均为我国不同时期的航天航空科技产品,以及航天航空学院科研新成果。

新时代,新使命!希望藉此科普广场让大众了解航空航天,激发青年学子创新志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浪潮!

展品介绍

一、歼-11战斗机

歼-11战斗机是我国获得俄罗斯授权生产的Su-27SK双发单座重型战斗机。装备R-27、R-73等空空导弹。经改进后也可以使用各类国产武器和电子战设备。

该模型是由学生航空创新实践基地捐赠。

歼-11战斗机半剖结构模型,方便学生认识战斗机结构。

二、“鹘鹰”飞机

“鹘鹰”飞机是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的中型多用途第四代隐身战斗机。飞机采用单座、双发、外倾双垂尾、全动平尾的正常式布局,具有多任务、强态势感知、高机动、高生存力、大作战半径、先进综合保障等特点。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天院士为“鹘鹰”飞机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天院士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是我国著名飞机气动力专家、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歼八系列飞机和歼十一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我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此飞机模型比例为1: 5。2018年4月,为庆祝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建系八十周年暨工程力学系建系六十周年,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赠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三、FBC-1“飞豹”战斗机

FBC-1“飞豹”战斗机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自行生产的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歼击轰炸机,拥有多种“独门武器”。是中国国产战机系列当中比较先进的一种机型,是一种双座双发动机的多用途全天候战斗轰炸机,所谓战斗轰炸机就是可以进行空中作战,也可以进行对地作战任务,或者对海攻击任务,所以它是一个多面手,拥有多项“绝活”。

此飞机模型由中国一航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赠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四、歼-11BS战斗机

歼-11BS战斗机是一种双发双座重型战斗机,装备了国产航电、雷达、武器系统和涡扇-10发动机,内置电子战设备,可以执行对空、对地等多用途作战任务。

五、涡喷7系列发动机

涡喷7系列发动机是一款轴流式双转子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服役飞机动力装置。

该发动机由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制造生产,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CZ-1)是我国首枚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起飞质量81.5吨,起飞推力约104吨,箭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1970年4月24日,它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展的基础,拉开了中国进军太空的序幕。自2016年起,我国也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长征一号火箭共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其中第二次发射是在1971年3月3日,成功把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送入轨道。目前,该火箭已退役。

七、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CZ-2F)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我国首型载人运载火箭,是我国现役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标最高的火箭。火箭于1992年开始研制,1999年11月19日首飞成功,承担了全部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享有“神箭”美誉。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师生和毕业校友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火箭第五任总设计师容易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航院工程力学系,是航院校友在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

此火箭模型比例为1:35。2018年4月,为庆祝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建系八十周年暨工程力学系建系六十周年,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49名毕业生联名赠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CZ-5)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 抓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完全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是我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

该火箭全箭总长56.97米,芯一、二级直径5.0米,单个助推器直径3.35米,火箭起飞质量约869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与国际上主流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将大幅提升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之一。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未来,它将可以完成近地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空间站、月球探测器和火星探测器等各类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九、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

2020年8月6日,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重力与大气科学专用卫星零的突破。卫星以低轨大气密度和长波重力场联合探测为目标,净重21.1kg,轨道高度499.3km,采用双频GNSS接收机作为任务载荷,可实现优于10-13kg/m3大气密度探测精度和不低于30阶的重力场有效恢复阶数。

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集成了团队十余年创新成果,主要有: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是世界首个纯球形构型的微小卫星,实现了低成本高精度大气密度测量;针对卫星球体构型提出了颠覆传统的电磁驱动的点式分离技术,具有微冲击、无任何污染物、可地面重复试验等先进性;研制成功了基于石墨烯电池的空间电源系统,功率密度高,其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制了基于嵌入式GPU的开放式在轨智能处理模块;研制了基于商用器件的星载高动态双频GNSS接收机,定轨精度优于5cm。

卫星获得的科学数据和方法,已直接服务于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器的轨道预报提升和跟踪测量设备标定工作。卫星为我国高层大气密度和重力场测量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源,对于提高空间目标跟踪与编目能力、加速建立我国自主可控的高层大气模型等具有重要意义。

十、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简称“神七”,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七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于2008年9月27日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于2008年9月28日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成功完成了多项技术试验,开启了中国的新篇章。

中文名:神舟七号

所属国家:中国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返回地点:内蒙古主着陆场

发射日期:2008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