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概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航天航空学院下辖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三大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科学并举,研究方向横跨空天科技、能源动力、先进材料、人类健康等诸多未来战略方向,研究广度与深度并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响应党的二十大的伟大号召,航院充分挖掘自身的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整合内外资源,面向未来前沿,强调学科交叉,力争世界前沿,为国家发展提供科技源头支撑。

力学学科围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开展原创性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在微纳米力学、多功能材料和结构力学、复杂流动、生物力学、新能源动力、航天航空、健康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坚持力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为结构超滑、柔性电子、超高声速发动机等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做出重要贡献;将力学与大健康结合,在服务人类健康领域、提高亚健康群体的生活品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创新性专利技术实现了成果转化,社会效益显著。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坚持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同时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基础研究方面,过增元院士团队首创了热学新理论体系,先后获得基金委变革性重大项目和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支持,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实际工程应用主要包括:1.电子芯片热管理技术。自主开发了百纳米分辨率的极紫外反射热成像系统和3ω-2ω异质半导体材料热物性测试平台,提出并推动了芯片热设计自动化TDA系统的创建和发展,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华为、海思等芯片系统的热管理技术。2. 先进微纳尺度测试方法。开发了具有原理创新的双波长闪光拉曼方法,解决了低维纳米材料热物性高精度测量的国际难题。热、电同步整流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3. 服务器级冷却技术和动力电池热管理。基于能量梯度利用原理,开发了新型分级冷却散热结构,实现数据中心服务器不同区间的温度匹配和协同设计,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围绕“四个面向”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科研布局。在航天动力学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空间科学探测理论与技术、先进空天动力技术、航天技术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技术等重点方向形成了标志性成果。在空天撞击与防护的极端工况动力学、高分辨率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空天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跨介质航行理论等基础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在健康监测与神经调控技术、智能无人直升机技术、新概念无线电传输与探测技术、新概念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和成果转化。

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航院将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聚焦世界科技领域前沿方向,优化学院自身资源配置,构建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的有组织科研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落地应用,努力产出重大原创基础研究成果,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院系和优势学科贡献航院力量!